人體共有23個椎間盤。由軟骨板、髓核和纖維環組成,它們共同作用來緩沖脊柱的各種應力。椎間盤突出(intervertebraldisc protrusion)是指在外力作用下,椎間盤纖維環部分或全部破裂,在后縱韌帶完整的條件下,髓核向椎管內膨出。如后縱韌帶被撕裂,髓核移行到硬脊膜外腔,即稱髓核脫出。脊柱中的椎間盤突出時,其里面柔軟的內質突出于較硬外層的薄弱部分,可引起疼痛,有時可損傷神經。
椎間盤突出早在中國古代就已有之,中醫講究望聞問切,在很多疾病的處理上比西醫來的更到位。味草堂多年來對于椎間盤突出的問題研究已經很深刻,下面以腰椎間盤突出為例做說明:
中醫診斷
1.氣滯血瘀:患者一般可有明顯外傷史。傷后即感腰部不能活動,疼痛難忍,脊柱側彎。腰4.5或腰5骶1一側有明顯壓痛點,并向下肢放射,咳嗽加重;后期可見下肢疼痛麻木,甚至肌肉萎縮,直腿抬高試驗陽性。舌質紫暗,脈澀弦數。此為受傷后,氣血瘀阻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不通則痛。
2.風寒濕:無明顯外傷史,病因不明顯,逐漸感到腰部伴下肢重著疼痛,轉側不利。漸漸加重,脊柱側彎,亦有椎旁壓痛及放射痛。遇天氣變化時,疼痛加重。苔白膩脈沉緩。此屬風寒濕之邪所致。
3.腎虛:患者素體稟賦不足,或長期患有慢性病,以致腎臟精血虧損,無以滋養經脈,出現腰腿疼痛,酸重無力,纏綿數年,時輕時重。屬腎陽虛者,伴有畏寒肢冷,面色浮白,尿后余瀝甚則不禁,氣喘;屬腎陰虛者,多有頭暈目眩,耳鳴耳聾,面部潮紅,口干咽燥,五心煩熱等。
中醫治療
一、辨證選方:
1.氣滯血瘀:
治法:活血化瘀,行氣止痛。方藥;和營止痛湯、身痛逐瘀湯加減。
2.風寒濕:
治法:驅風散寒兼以化濕,方藥:可選用獨活寄生湯。
3.腎虛:
治法:重補腎陰,壯腎陽,填精補髓,強筋壯骨。
方藥:腎陽虛者可用右歸飲,腎陰虛者可用左歸飲。應用時可加活血化瘀之品,如地龍、紅花之類。
二、手法治療:
推拿手法可使突出的髓核部分還納;解除肌肉痙攣、調整腰椎間盤與神經根的位置關系、松解神經根粘連、恢復正常的腰椎解剖序列,從而達到治療目的。常用手法如下:
1.組合手法:如點、壓、揉、推、搖、抖、扳腿、側板等。
(1)揉摩法:患者俯臥,術者立其身旁,以雙手拇指和手掌自肩部起循脊柱兩側足太陽膀胱經路線自上而下,揉摩脊筋,過承扶穴后改用揉捏,下至殷門、委中而過承山穴,重復3次。
(2)按壓法:術者雙手交叉,右手在上,左手在下,以手掌自第1胸推開始,沿督脈向下按壓至腰骶部,左手在按壓時稍向足側用力,反復3遍。再以拇指點按腰陽關、命門、腎俞、志室、居髎、環跳、承扶、委中等穴。
(3)GUN法:術者于背腰部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,自上而下施行GUN法,直至下肢承山穴以下,反復3次。重點在下腰部,可反復多次。
(4)抖法:患者俯臥,雙手把住床頭,術者立于患者足側,雙手握住患者雙踝,在用力牽引的基礎上,進行上下抖動,左手掌揉按下腰部,反復進行2~3次。
(5)斜板法:患者側臥,臥側下肢伸直,另一下肢屈曲放在對側小腿上部。術者站在患者背后,一手扶住病人髂骨后外緣,另一手扶住病人肩前方。同時拉肩向后,推髂骨向前,使腰部扭轉,有時可聽到或感覺到"咔嗒"響聲。
(6)滾搖:病人仰臥,兩髖膝屈曲,使膝盡量靠近腹部。術者一手扶兩膝部,一手挾兩踝部,將腰部旋轉滾動。并將雙下肢用力牽拉,使之伸直。推拿按摩后病人多感舒適輕松,癥狀減輕。
2.牽引按壓法:患者俯臥,兩助手對抗牽引腰部,術者用手掌或指胺按壓椎旁壓痛點,按壓力量從輕到重。
3.單腿后伸壓腰法:此法緊按上法進行,在對抗牽引腰部按壓同時,將患側下肢上下起落數十次。
4.旋轉手法:有坐位手法和臥位手法兩種。
①坐姿手法:患者坐于無靠背的方凳上,兩腳分開,一助手固定患者雙大腿。術者坐于患者身后,以棘突向右偏為例.術者右上肢從患者右腋下通過,將手掌置于患者頸后并扶持左頸部。左手拇指扣住偏右之棘突.右手拉患者頸部,使身體前傾60°~90°,同時向右側彎,達最大側彎時術者右上肢用力拉患者軀干向后內側旋轉,同時左手拇指順向左上頂棘突,此時可感覺左拇指下輕微移動,有時可伴響聲。
②俯臥位手法:患者俯臥,兩腿分開,術者摸清偏歪的棘突,以向右偏歪為例,術者站于患者右側,面對側方,左臂從右大腿下面伸進,將右腿抱起過伸髖膝,以患椎為支點旋轉大腿,右手拇指借大腿搖轉牽引之力,將偏向右側的棘突撥正。
三、針灸療法:
針灸具有中樞性鎮痛及調整植物神經功能及神經遞質及體液的作用。常用有體針和耳針,有的加用脈沖電刺激。
1.體針:常用穴:腎俞、白環俞、環跳、承扶、殷門、委中、陽陵泉。方法:每次選用3~5個穴位,用瀉法。選穴以常用穴為主,根據其疼痛可加夾脊穴、阿是穴及循經取穴。
2.耳針:常用穴:坐骨、腎上腺、臀、神門、腰椎、骶椎。方法用中強刺激,留針10~10分鐘。針刺療法取腎俞、環跳、委中等穴,每日1次,10次為一療程。
四、牽引療法
主要采用骨盆牽引法,適用于早期病人和反復發作的急性病人。
五、休息與固定
急性期應完全臥床休息,一般經嚴格的臥床休息3周后癥狀可基本緩解。待癥狀基本消失后,可戴腰圍保護下起床活動。
六、練功療法
練功可以逐漸糾正因疾病而造成的不正確姿勢,增強腰背肌力量,使肌力平衡穩定,逐漸恢復正常的功能。常用的方法有飛燕式、拱橋式,或站立位作腰部前屈、后伸、側彎及在雙杠上垂直懸吊前后擺腿練習等。